国旗下讲话—《少就是多,慢就是快》

来源: 作者: 发布时间: 2025-04-14

我们好像总在追赶"更好"的节奏,却忘了问自己"为什么奔跑"?

在《世界尽头的咖啡馆》这本书里,有一个我特别喜欢的例子:一位游客在海边潜水时,看见一只绿海龟在海里游得非常慢,但始终保持稳定的速度。她觉得自己只要加把劲就能追上,于是拼命地游,结果筋疲力尽,还是差了一大截。第二天她带着满腔斗志再去尝试,依旧失败。直到她和当地人聊天,才知道海里其实存在“反向浪”——这是一种会让人越游越退的水流。而绿海龟的秘密就在于:当反向浪来的时候,它会停下来,保存体力,不与之对抗;只有当顺流而来的时候,它才开始快速前进。它并不是一直在用力,而是在用“对的时机”发力。

反观那个拼命游的人,她不顾方向,一直用尽全力,结果反而事倍功半。这个故事让我很有感触。我们太多时候就像这样,紧绷着、着急着、不停往前冲,却从没停下来看看此刻的方向是不是对的。结果呢?越努力越焦虑,越拼命越空心。因为你不是在顺着内在的节奏生活,而是在和“反向的浪”死磕。你做的每一件事都在消耗,而不是滋养你。所以,我们要学会慢下来,等一个“顺流而来的时机”,找对方向再努力。然而现实中,我们常常会感觉我们不是不想慢下来,而是不敢慢下来。因为我们会害怕慢下来就没那么优秀了,也就意味着自己失去价值了,会被别人抛弃。这背后的期待和执念可能是:你在用优秀程度来定义自我价值,你在用自我价值来交换他人的肯定和爱。

我们总被三个隐形成本困扰:

1. 始终处于"备战状态",完成任务也难放松

你可能早已完成了今天的任务,想停下来休息。但那个内在批评者又跳出来说:“你还不够”“别人都比你快”。久而久之,这种持续紧绷的感觉,会消耗你的能量和对生活的热情。

2. 活成标准答案,却与真实自我渐行渐远

无法慢下来的背后,是因为你长期活在“标准”和“评价”中,慢慢地,我们只知道什么是“该做的”,却渐渐忘了什么是“想做的”。

3. 被恐惧推着做决定,而非追随内心的热爱

当我们在着急在做某些决定的时候,其实是恐惧在推动你前行。因为过于害怕失败、害怕错过机会,最终做出的选择并不是内心真正的愿望,而是为了避免焦虑和不安。这样做,很可能会与内心的渴望背道而驰,失去了真正的动力和满足感。

如何找回生命的实感?我有两点建议:

(1)你可以很谨慎很认真,也可以告诉自己:我是可以犯错的。去年到现在,有个词一直很火,但我个人不太喜欢这个词,叫「厌蠢症」。它说的是有些人,是非常讨厌别人在自己面前犯蠢、犯迷糊、犯错的。

我能理解,这个词创造出来的初衷是的确想帮那些在生活中,因为别人的蠢而深深影响到自己的人。但越往后看越发现:当我们不允许别人犯一丁点小错误的时候,是不是说明,我们也有着对自己的很多苛责和评判?在我们的文化里,「露怯」、「犯错」似乎是件不好的事儿,也让很多人羞于表达自己的「无能」,有时我们会很努力地保持理性、保持谨慎去做一些事情。这看似高效,但其实无形中给了自己很多苛责的压力。所以,可以适当地放松自己,不如以更轻松地姿态面对生活。

(2)你可以有宏大的目标,但也要记得在微小的事情汲取反馈,随时为自己喝彩。

一个好的目标,会激励我们很努力地去做事。但在设立很大的目标时,记得一定要定期给自己一些“小甜点”。这些甜点就是你在实现这个大目标的过程里,每一个小步子所带来的正反馈。因为这些正反馈,会很及时地给到我们一些激励。就像一个长途跋涉的人,你不能光是靠想着“十公里外有个可以喝水”的地方,然后就吭哧吭哧走完这段路,你需要偶尔停下来看看风景,你需要偶尔停下来休息休息。这样才会让你保持动力,避免疲惫感的积累,最终更有耐心和清晰感去完成目标。所以你看,真正有效的努力,不是“更快”,而是“更贴近你自己,更包容自己”。当你慢下来,不再急着成为某个样子,反而更容易走出空心的状态,活得更有方向感和满足感。如果你听到这里,说明你已经在觉察自己,愿意给自己一点空间,去寻找真正的内心需求。

请记住,每一次放慢节奏,都是在为自己创造更健康、更自在的可能性。生命不是赛跑,而是每一步都浸润着呼吸的舞蹈。”愿我们都能学会——在快时代里温柔行走,在喧嚣中听见自己的心跳,让成长,自有其蓬勃的节奏。